CN / EN
banner图
掌握核心技术 驾驭光的运用

行业新闻

Industry News

万物互联和智能化趋势下的变革与供给

日期:2020-04-29 来源:三姆森科技

面对变革挑战,建议加快制定全面应对策略,加强制度供给创新,包括重构行业监管制度、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、高度重视人才与就业政策、为企业变革松绑等。

万物互联和智能化趋势下的变革与供给_samsuncn.com

近年来,以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、广泛应用,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而引发的企业变革、产业变革已经非常明显,如何适应变革步伐,加快制度调整和供给创新已成为一项新课题。201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将《万物互联和智能化趋势下的企业变革、产业变革及制度供给》列为重点研究课题,一年多来,课题组深入调研了制造、交通、家电、机床、服装、金融、电信、互联网等行业的数十家企业,发现传统企业正在向智能型企业演进,特点包括生产方式高度智能化、客户关系服务化、企业边界柔性化、组织结构平台化、企业创新开放化等。传统产业则由过去的线性链式产业向智能生态群演进,特点包括基于平台的集群化、基于数据的智能化、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化等。面对变革挑战,课题组建议加快制定全面应对策略,加强制度供给创新,包括重构行业监管制度、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、高度重视人才与就业政策、为企业变革松绑等。

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推动企业向智能企业方向演进

智能互联技术改变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,推动企业逐渐向智能企业方向演进,五个方面特征日益显著。

生产方式高度智能化。企业越来越多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生产方式。按照与消费者距离的远近,大致分有三类:一是对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自动化、智能化改造;二是以智能互联产品为基础,形成与客户频繁互动的生产或服务方式,例如远程诊断和在线维护等;三是生产融入服务平台,成为网状产业结构的一个部分。

企业边界柔性模糊化。企业的边界从有界向无界、单一向跨界演进,内外部界限被打破,任何能够与智能生态群核心平台进行对接的组织、个人和用户,都将成为企业的一部分。譬如滴滴打车通过互联网平台,将出租车、社会车辆、个人车辆等都接入进来。随之,企业的规模也会因企业边界的伸缩而柔性调整,不再受自有资产、产业属性、产能条件、人力资源等硬性约束,可以通过接入和整合外部资源,灵活调整产品或服务输出能力。
客户关系长期服务化。智能互联产品的出现,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发生重构。首先,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,企业通过互联平台直接面向客户获得信息。其次,企业实时掌握产品运行情况,结合客户反馈,完善产品性能。第三,企业向客户提供的将不再是单一的产品,而是向“产品+服务”转型。总之,智能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将从过去单一的买卖关系,演进为长期的、多维度的服务关系。

组织结构平台网络化。企业为适应贴近用户、柔性生产、内外协同等要求,必须重塑企业组织结构。主要变化有:一是内部组织扁平化。企业各业务单元、各智能设备等互联互通,内部生产与外部市场之间、上下游工序之间均可实现无缝对接。二是核心功能平台化。企业聚焦于核心功能后,通常会将这些功能以平台的形式呈现,以满足各种数据集中交互的要求。三是外部结构网状化。企业拓展外延功能后,相应的生产、客户、上下游及相关外部组织都与平台相连接,形成一个复杂有序的网状结构。四是业务单元微型化。生产和服务等业务单元将逐步微型化,以满足个性定制的需求,如青岛海尔“平台+小微”的经营模式。

企业创新开放系统化。在智能互联和跨界融合的趋势下,企业创新着力点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,创新形式从串型的瀑布式创新向并型的迭代式创新转变,创新人员从在册人员创新到在册与在线双重并进,创新组织从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到以平台载体为主转变。总体上将呈现出三个趋势:全面开放,即整合包括员工、客户、上下游企业、行业外伙伴等各种外部创新资源,实现跨界集成创新;系统专业,即通过吸纳各环节的专业资源,形成从创意、设计到制造、销售等整个创新流程;共享共赢,即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,通过利润分成计划都能够分享利益。

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推动产业从线性产业链向智能生态群演进

目前,产业结构也在解构和重构,已显现出从线性产业链到智能生态群的变革趋势。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。

基于平台的集群化。互联网正在解构传统的线性产业链,形成基于平台的生态系统。一些企业提供信息设施、交易结算、信息匹配等方面的功能,提高卖家与买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,成为产业中的平台。平台和入驻平台的各类主体,相互合作与竞争,表现出更加强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,形成网络上的虚拟产业集群。产业重构改变了市场力量对比,最突出的现象是传统整机企业的作用被平台削弱,如无人驾驶平台开始成为汽车生态网络的一个关键节点或环节。

基于数据的智能化。在智能互联技术支持下,企业从采购、生产、营销、用户使用、产品研发、企业管理等各个环节获取大量数据,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,可将生产经验、隐性知识等逐步固化为显性知识,继而对产业和企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。对企业数据的聚合与挖掘,不仅产生更多新洞见、发现新商机,还会孕育出新业态和新模式。例如,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大量中小企业的数据,就可能催生供应链服务、咨询服务、租赁服务、金融服务等新业态。

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化。智能互联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与纵向融合,提升了服务的重要性。发展趋势有三个方面: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。在产品中嵌入智能化模块,使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与厂商保持在线联系,用户将会从购买标准化产品向购买个性化服务转变。二是产销共创。用户也从被动的购买者变成产业价值的创造者,这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源泉。三是共享经济。共享经济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,他们可以更广泛地接触需求方,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。

全面应对万物互联和智能化引发的变革

近年来,我国顺应万物互联和智能化变革趋势,加快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,如互联网+行动、大数据纲要、人工智能战略等,但要高度重视技术变革、企业变革、产业变革对传统制度体系带来的挑战,并加快制度调整步伐,制定全面应对策略。

一是重构行业监管制度。要避免以旧思维管新业态,实施包容性监管,既支持新业态发展,研究取消或放松过时的监管制度,又把握好监管底线,如消费者权益、网络与信息安全、个人隐私保护等,督导企业规范经营。要适应融合创新趋势,研究出台针对融合型业务的总体监管指引,重塑跨部门协作机制;考虑到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应用天然带有跨地域的特点,建议重构现行属地监管模式,做到对跨区域活动的无缝覆盖。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、企业和网民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格局。

二是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。要减少和优化产业政策,减少对市场主体的选择性支持,通过制定开放的标准和实施公平竞争审查,防止排斥竞争的规定和做法。加强对共性技术研发、质量标准和认证、政府公共采购等方面的支持,完善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环境条件。针对跨界融合、叠加创新之类的新产品,比如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联网家居、智慧医疗产品,要加快跟进出台对应的认证认可体系,支持创新产品上市。还要关注新兴产业“赢者通吃”问题,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。

三是强化网络信息安全。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,让电力、水务、能源、交通、银行、工业控制系统乃至市政、医疗公共服务等都暴露在网络空间,让网络安全与生产安全相互叠加,其潜在影响难以想象。建议督导企业树立网络安全观,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,各相关行业部门履行好自身监管责任。要加大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力度,建议加快数据管理立法增强个人数据处理活动的透明度,设计更富有效率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机制。

四是高度重视人才与就业政策。多种方式培育和引进高端智能领域人才,畅通高校、科研机构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。鼓励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共享,形成有效、完善的合作培养机制。还要高度重视失业和技能培训问题,人工智能预计会对体力劳动者和部分脑力劳动者都形成直接替代,建议及早识别最可能被替代的重复性、程序性、高成本就业领域,提前为受影响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再培训,学习掌握新技能。此外,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会越来越多,需要国家在劳动合同、社会保险、就业政策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。

五是完善企业制度。建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,为企业变革松绑。企业变革步伐加快,需要宽松的制度环境,但国资监管部门的行政性干预还比较多,涉及人事、薪酬、业务等经营性事务,对企业变革形成刚性束缚。可依照《公司法》,还权于企业,让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,才能为企业变革松绑。此外,企业创新需要更加多样化的企业制度,突破“同股同权”的制度制约,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,为企业创新留出更大的空间。


返回列表